在中国名著《水浒传》里有一个著名的“水泊梁山”,其间108位江湖英雄忠勇聚义、替天行道,干出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在金陵市金东县这个“中国金箔故乡”,因“箔”与“泊”音形相似,所以当地百姓也经常戏称金陵金箔厂为“金箔梁山”。本来这些都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然而在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还真发生过一场“金箔梁山”与“水泊梁山”水火不相容的“政治斗争”,并且一直闹到了金陵市市委最高首长那儿。斗争故事的起源当然是金陵金箔厂的当家人何大福挑起的。
这何大福到了金陵金箔厂上任以后,对外抓市场开拓,对内抓企业整顿,积极筹措资金,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关心职工生活,调动各种人物积极性,终于使金箔厂生产经营、各项工作步入正常轨道。可是,当何大福决心甩开膀子大干的时候,严重束缚他手脚的既不是乌金纸,也不是打箔设备,而是人才!何大福缺少一班和一大批与他同呼吸共命运、同生死共患难,“英雄所见略同”的志同道合者。由于这个厂从古到今都是祖传工艺,因此职工中裙带关系严重,全厂有一大半职工都是亲连亲、亲套亲、亲带亲的关系。不管你厂里哪个当领导,也不管你领导对职工如何掏心窝子,只要老师傅一声令下,全听师傅的,照样不听你领导的,有一点象天不怕地不怕的穆斯林教徒。职工队伍的这种状况如何能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需要?再说干部队伍:领导班子中一个书记、一个副书记、一个厂长、两名副厂长。现在何大福当了书记,挤了李雄关梦想中的位子,心里产生了隔阂,这李雄关不可能与何大福一条心。副厂长王志宏没有什么真才实学,主要靠“闹而优则仕”混上来的,前任书记看他不是“家族帮”,嘴巴又会说,胆子也不小,故将他提上来与“金箔传人”刘恒厂长搞“对抗平衡”,给他当了一个副厂长,遗憾的是厂里办得垮成这样子,他倒无所谓,照样跟着李雄关一起牛皮吹吹、吃吃混混。另外一个副厂长只是一个老好人,但不是一个能人,他只是一个干活任劳任怨的人。交给他三个人指挥,都闹得不可开交,互相不来往,就是说这个副厂长连三个人都指挥不动。当时主要看他是好人,老实巴交,被前任领导看中让他当了副厂长。厂里还有一批中层干部,也是难以适应改革新形势的需要,有的整天跟着李雄关一伙浑浑噩噩、吃吃喝喝,不干实事;有的事不关已,高高挂起,只顾干点本职工作;有的找一个好岗位工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过一天算两个半天。更为难过的是,何大福上任之前,金箔厂竟然连一个中技以上的毕业生都没有。长期“吃金箔饭,只要手艺不要文化”的观念根深蒂固。而如今,何大福想计划实施自己“振兴祖国传统金箔”的战略,没有一大批人才怎么行呢?于是,他下定决定招聘和提拔一批人才。
何大福从广交会回来不久的一天早晨,刚上班,便叫办公室将厂里设计中心一位老美工毛太文找来,对他说:“毛老师,你会写美术字,我从基建科调两个小工给你,做你的帮手,你带他们给我从金东县西山镇周围,到金陵市的主要道路上,见到围墙就给我刷一条大标语,内容就是招聘人才方面的,字越大越好。”毛太文愉快地接受了任务,忙问:“内容是什么呢?”
“金箔梁山聚好汉!”胸有成竹,熟读《水浒》的何大福早就编好了内容。
“好!金箔梁山我懂了。聚好汉,大概是借用了毛主席‘不到长城非好汉’这一句吧?好汉就是指人才吧?聚好汉就是聚人才,对吧?”毛太文自小爱美术,还在乡下做过几年美术代课老师,聪明。
“是的。聚好汉,就是聚人才。咱们厂急需各类人才啊!”何大福点头说。
八十年代早中期,内地对广告宣传还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也还没有什么《广告法》。因此,家家围墙基本上都是刷的石灰白墙,空荡荡的什么也没有。最老的一些围墙顶多有一些政治标语。毛太文带了两个小工,买了几桶红漆,不经请示,没有批准,也不用与哪家打招呼,直接在通往金陵市路口和西山镇几乎所有明显的围墙上,一次性刷写了九幅特大型标语口号:“金箔梁山聚好汉!”每个字都是三米见方,相当醒目,刹时间轰动了整个金东县城。这条广告标语开创了金东县乃至金陵市广告宣传的先河。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这个原来名不见传的金箔小作坊,一下子好象从天上掉下来一个什么大厂一样。
这条广告标语上墙的第二天,金陵市新任的市委书记唐正坐着小汽车到金东县视察,看到路边的部队院墙上有这么一条醒目的标语:金箔梁山聚好汉!脑子立即惊了一下。随即又倒回头再看了标语一眼,眉头立即皱了起来。这新任书记是个文化人,是省城著名的大学本科毕业生。1983年、1984年那几年,中央提出干部“四化”标准,他呼呼直上,很快被任命为金陵市委一把手,这位书记对《水浒传》通读精读过很多遍,这“金箔梁山聚好汉”不跟水泊梁山中的‘聚义堂’是一回事吗?!这样的标语怎么能上墙呢?
在金东县委办接待室里,唐正书记还没坐稳,就冲着县委书记朱有才与县长万庆彪说:“这金箔梁山聚好汉宣传标语是哪家刷的?”
朱有才连忙接上:“是我们县一个工厂自己刷的,叫金陵金箔厂。”
“这条标语有问题,跟水泊梁山聚义堂一样,这种宣传忠、孝、仁、义之类的封建东西,那是我们共产党干的事吗?叫人给我立马涂掉!”唐正书记说。
“啊?有问题?我们水平低,没看出来。”朱有才书记、万庆彪县长很谦恭齐声说。
“非常不好,这让上面和外面人到我市一看,这里竞允许这种鼓吹封建东西存在,这不是在出我们丑吗?”唐正书记很是高瞻远瞩,他用教导的口吻说。
“好的,我们立即通知他们刷掉。”县委书记朱有才立即表态说。他拿起话筒,拨通了县委宣传部长张琪的电话,告诉他立即到办公室来,张部长火速赶到朱书记这儿。朱有才当着市委书记唐正的面,向张部长讲明了情况,布置道:“立即通知何大福,叫他们怎么刷的,怎么把它涂掉!”张琪部长应声:“是!”退了出去,执行指示去了。
这边,唐正书记意犹未尽,继续开导金东县两位主要领导:“这改革开放,是党中央、邓小平号召的,大方向肯定没有错,但是现在也有很多复杂的问题没有解决,一提出改革开放,现在有些人就瞎搞了, 苍蝇臭虫都跟着进来了,我们必须要提高警惕,防止脏的东西、坏的东西、资本主义东西和封建的东西都混进来,这就叫鱼龙混杂、鱼目混珠啊!如果我们不警惕,还得了啊?!”
“书记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听你这么一说,这‘金箔梁山聚好汉’看来是有点问题”,朱有才不断点头。
“不是有点问题,而是关系到改革开放的路怎么走,沿着什么方向走的大问题!”唐正情绪激动。
“是!是!我们一定要他们涂掉,再查查还有什么其它背景。”朱有才表态说。唐正这才不吱声了。
那边,宣传部长张琪找到何大福,要求他立即派人将标语口号涂掉。谁知何大福竟然不买账,坚决表示标语不能涂,他说他并不是不服从县委、县政府,而是认为这条标语没有错。
“连小学生都会懂得,我们这条标语主要是形象性的招揽人才的口号而已,有什么错呢?再说,我刚派人刷写的,马上又叫人涂掉,他们不说我这个书记做事不稳吗?你们也要让我们这条标语宣传一段时间再说啊?”何大福倔犟地对张部长说。
张琪部长本人也并没觉得何大福他们厂刷的这条标语有多大问题,他反而觉得这条标语给金东县这个古老的小县城带来了改革开放的新气息。听到何大福争辩后,他便说:“涂不涂随你们!反正我已传达过市里主要领导的意见了!”
哪知,一个月以后,唐正又一次来金东县,路过部队院墙见到这条标语还没涂,他大踏步地走到朱有才办公室,火冒三丈,大发雷霆:“你们怎么回事?对我的意见当耳边风?当儿戏?你给我查查,为什么到现在那条标语还没涂?”
朱有才忙说:“马上查,马上查,是我工作没做好。”
在电话那头,张琪部长向朱有才书记报告:“何大福不肯涂,他说这条标语没有错。”
“没有错,也要马上涂掉!”朱有才书记态度强硬:“你马上再去!必须给我立即涂掉,否则按党纪处理!”
“是!我马上就去。”张琪电话里大声应道。
在金箔厂何大福办公室里,张琪部长倒也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他说:“既然市里主要领导有明确意见了,你们还是服从为好,免得日后自找麻烦。何大福毕竟受党教育多年,懂得组织原则,正好这条标语也刷了一个多月了,已经达到家喻户晓的目的。于是,何大福退了一步说:“要涂,你们派人去涂,我决不派人涂!”
张琪深怕事态扩大,立即亲自派人将这些标语涂掉了。金东县城靠东边的一家造币厂围墙上的标语,由于刷涂人员遗漏了,加上在不显眼的位置,结果没有涂掉,也没有重要反对者指令,可能不少人都认为这条标语很生动很有趣,因此谁也不想刷掉它,人心自有公道在。因而一直到九十年代末期,人们都还能清清楚楚看到那有点陈旧的七个大字:“金箔梁山聚好汉!”这既是改革开放进程的历史见证,也是金箔厂立志改革、谋求发展的动人之笔!
看到这一幅幅鲜活的广告标语被人一夜之间受命涂掉了,何大福心中很不是滋味!他决心争口气,与市县领导较个劲,辨个是非。他认为,这样做不是个人显能,而是关系到改革开放之路到底怎么走的大是大非的问题。于是,他将金箔厂招揽人才、大胆启用人才的事情,写了一个新闻报道,投寄到人民日报,标题就是:“金箔梁山聚好汉!”结果,见多识广的人民日报资深编辑就用这个标题,一字未改地登了出来。何大福兴奋异常。他找了几份人民日报,将这个报道剪裁下来,分别寄给市委唐书记、县委朱书记、县政府万县长、宣传部张部长,并特地加上了一段话:实践证明,金箔厂的“金箔梁山聚好汉”那条标语是没有问题的!
然而唐正书记接到信,非常不悦。他没想到一个小小的金箔厂领导竟敢与堂堂市委大书记抗争,居然以《人民日报》来压他,难道这就叫改革?于是,在上面批了一行字:“共产党人必须善于明辨是非,保持党性,防止有人借改革之机,搅乱了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
朱有才书记接到信,也非常不悦。他更没有料到自己手下竟有这种“头上长角、身上长刺”的干部,竟敢顶撞他的“上司”。他立即后悔:这样的干部当时定下他去金箔厂是否失误?于是,他也在上面批了几个字:“共产党的组织原则,是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在改革开放这个特殊时期,我们只能服从市委。舆论相关的观点,我们只能参考。”
万庆彪县长接到信,在上面批了字:转告何大福,集中精力办好金箔厂。
何大福写这条新闻报道的时候,是1984年夏季,恰逢中国改革开放经过中央高层两股政治势力的“拔河”比赛,以邓小平、胡耀帮为首的掌舵人取胜了,这才使中国改革开放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这才使倔犟的何大福逃过了这场“政治斗争”。
任何事情,一旦经过高层人物干预的事情,无论好事还是坏事,都会远近出名。正因为何大福刷了这条标语,唐正书记才知道金东有个金箔厂,也记住了金东有个何大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