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发布时间: 2009-10-19 点击量: 5106

正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开创南京金箔新时代

news.longhoo.net来源:南京日报 2009-10-15 9:32:04 评论 进入论坛 [ 字号:

  【龙虎网报道】南京金箔锻制技艺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在的南京人,几乎都知道古都南京有个世界级名牌产品——南京金箔!

  南京金箔已有近两千年历史,闻名世界,不仅中国的故宫、天安门、人民大会堂、中南海几乎全部用南京金箔,全国著名寺庙、古老与现代建筑都用南京金箔,连世界上40多个国家和地区也都用南京金箔,现在的南京金箔总产量已占世界的70%以上。

  南京金箔的锻制技艺已成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上,南京金箔曾经集中在以前的江宁县境内花园乡一带(现划归栖霞区龙潭街道),所以故宫博物院史料一直称江宁县为中国的金箔故乡。”南京金箔集团董事局主席江宝全说,改革开放后,因为世界最大的金箔生产基地——南京金箔集团坐落在江宁区东山镇,加上金箔集团又是中国金箔行业标准的制定单位,所以中国黄金协会又代表国务院授予江宁区“中国金箔城”荣誉称号。

  现在,在江宁区东山镇,还有一尊中国金箔故乡纪念碑的大型贴金雕塑,一条4公里长的金箔大道和一座世界上唯一的金箔艺术馆!

  “可是,你知道30年前,南京金箔是什么样子吗?”江宝全打开了话匣子。

  改革开放前,南京金箔已奄奄一息,濒临倒闭

  1983年11月底,江宁区(当时的江宁县)将38岁的江宝全调至当时的江宁县金箔锦线厂任职。他跑去一看呆了:堂堂一个千古奇葩金箔厂,固定资产只有38万元,年产值只有175万元,欠债亏损竟有197万元,是当时江宁县最大的一家濒临倒闭的亏损企业,而且坐落地竟临时建在当时埋死人的坟堆上,隔100米远就是江宁火葬场。

  工厂为什么建在此呢?原来,1983年一场百年不遇的长江洪水,将坐落在当时江宁县花园乡的江宁金箔厂整体吞没,江宁县政府决心对金箔厂实行整体搬迁。“当时这个厂只是一个手工小作坊,规模太小,加上厂负债累累,哪会给什么好地方?所以政府就选了一个没人要的老坟堆给金箔厂做新厂址。”江宝全说。

  江宝全到任后,了解的情况更糟:金箔厂已凋零破落,金箔产业几乎到了奄奄一息地步,金箔艺人被下放改行,金箔锻制技艺后继无人,打金箔的关键衬纸乌金纸几乎断绝,金箔工艺技术甚至失传。被当今人称之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南京金箔,已被历史的尘土湮没得黯然失色,整个南京地区,从事金箔行业的人员只剩下二三百人,而且全是“农民工”。

  抓住改革开放契机,

  江宁金箔厂四大“战役”打响金箔振兴仗

  江宝全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金箔事业带来了蓬勃发展的商机。1984年,我国改革开放开始进入一个良好的发展时期,全国的寺庙修复、古老建筑的修复、现代高级建筑的兴建,使金箔需求量大增。1984年,新中国成立三十五周年,国家决定大修天安门,需要40万张“大九八”金箔,任务下达到江宁金箔厂。

  面对这一契机,江宝全带领南京金箔人,实实在在地打了几场振兴金箔的漂亮仗,在坟头上创造了奇迹,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扬,也受到金箔行业同行们的高度评价。

  第一大战役:培养乌金纸。“乌金纸”是锤打金箔的关键衬纸材料,等于生产设备和打仗武器,没有乌金纸,一切都是空话。可是,整个南京只有一百多包乌金纸,而且年久损伤严重,打出的金箔沙眼多质量又差。老一代金箔艺人牟长松对江宝全说:“别无办法,只有培养。可培养要3年才能用,成熟要10年,以后能用上百年,培养期间只投入不产出。”

  江宝全当机立断,决定立即培养。有人劝他,厂里资不抵债,可能乌金纸没有培养合格你就下台了(当时的金箔厂由于不景气,领导人平均任职寿命只有1.8年就调整了)。江宝全说:“即使我下台了,也要为后人铺好路,垫好底,振兴南京金箔是长远大业,必须坚持做到底。”江宝全亲自组成了一个“乌金纸培养班”,将散落在社会上的30多名金箔老艺人全部招回来,给吃给住给工资,什么事不做专门培养乌金纸,一年打铝箔,二年打银箔,三年打金箔,一直自下而上到培养出新乌金纸为止,十几年下来为企业培养出几千包新的乌金纸,为后来的金箔事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江宝全不仅没下台,反而干大了。

  第二大战役:培养金箔绝技的传承人。千古金箔之所以闻名遐迩,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锤打金箔和分切金箔的艺人们个个身怀绝技。锤打金箔艺人坐在一个石墩上,一高一低,手抡七八斤铁锤,每天锤打二万五千多下,将指甲大的金片锤打成薄如蝉翼的金箔。“我们通常说,一克黄金锤打成半个平方米,厚薄均匀,针尖大的沙眼不能超过3个。如果没有掌握特殊技艺的人,一锤下去全部砸锅。”

  切金箔的艺人全靠嘴功。她们能将3根点燃的蜡烛并排一起用嘴吹,熄灭中间一根,旁边两根不动。因为金箔是不能用手拿的,全靠用鹅毛挑。当时金箔厂只有六十几个这样的艺人,一天只能生产一二万张金箔,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江宝全就要求厂里现有金箔艺人,回家将自己的亲戚朋友,能喊的都喊来学切金箔。

  当时的金箔艺人,大部分家都住农村,厂里搞劳动工资的科长告诉江宝全:“红头文件有规定:农民户口不能用,没经批准的合同工都不能用,否则要受处分”。江宝全说:“改革开放了,人事制度肯定要改革,我们先干起来再说。”他亲自制定了一个招人“十不分”办法:一不分居民农民,二不分全民集体,三不分干部职工,四不分党员群众,五不分有无文凭,六不分工龄长短,七不分男女老少,八不分岗位“贵贱”,九不分关系感情,十不分有无过失。只要愿意上“金箔梁山”都收。结果,引来了上级红头文件的严肃批评通报,说他在用人与奖金工资分配上严重违反国家规定。江宝全说:“振兴千古金箔,个人通报一次算不了什么”。后来江宝全还想方设法依据国务院文件将在金箔厂工作30多年的十几名老金箔艺人由农民工转为正式工,让他们享受退休待遇。

  没要三四年,金箔艺人队伍迅速扩大,光江宁金箔厂打金箔、铜箔和铝箔的艺人,就达2000多人,使得整个金箔行业做到了后继有人!现在,由金箔集团掀起的金箔产业与金箔深加工产业革命,从业人数光南京地区就有几万人,全国大约有数十万人。

  第三大战役: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千古金箔锻制技艺。打金箔的传统工艺延续了上千年,江宝全经过反复钻研,发现传统的金箔锻制技艺虽然源源流长,但生产的品质难以保证,劳动强度大,生产量难以提高。于是,他决心将现代高科技手段注入到古老的打箔工艺中去。有人笑话他:“这种老得掉牙的落后工艺,有什么高科技可言?真是瞎吹。”江宝全不信邪,通过不断宣传,并到现场实践示范,终使千古金箔工艺技术得到根本改进。

  1985年初,江宝全派专人到东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花大力气研制打箔机,初战告捷。接着,他又组织人员对金箔锻制技艺的中黄金配比、化条、拍叶、打开子、找了细、做捻子、丢捻子、装沾、坑炕、出具、切箔等十二道工艺进行改进,全部不同程度采用了现代科技:古老的人工打箔,全部变成了先进的机械打箔;落后的炭基点火炕改成了电坑;人工拍叶压条,改成了先进的压条机压条;仅仅凭老艺人眼看舌舔手摸的古老黄金原料配比,改成了万分之一天平仪测量分析。

  除此之外,古老的金箔锻制,都是在似鸟笼子的小房间生产,又闷又热又污染。江宝全用恒温恒湿的现代生产环境彻底改变了这一状况。进入21世纪,金箔集团又汲取海外技术,对最难改变的装沾工序采用了电脑自动化,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现代高科技进入传统金箔锻制技艺后,金箔产量提高迅猛,年黄金使用量由几公斤到几十公斤,一直扩大到一吨多。品质显著提高,目前金陵金箔已成为世界信赖的免检产品。江宝全领导南京金箔集团研发出来的这些先进技术工艺,已经推广到了整个金箔行业。2004年,国家科技部批准金陵金箔为国家级高科技企业。

  第四大战役:全面实施ISO9000和制定出严格的产品标准。古老的金箔锻制技艺,所有管理都放在师傅的脑子里,很难稳定生产。江宝全在原江宁县一个地方国营化肥厂工作了20年,深深懂得化工企业的严格管理与执行工艺指标严格性的重要。他一到金箔厂,便将制订企业标准与建立健全管理制度放到重要议事日程,抓得扎扎实实,最终使得金箔厂进入了世界先进的金箔管理企业。

  1984年,江宝全亲自动手,总结老厂长牟长松及其他金箔老艺人流传的金箔锻制技艺,制定出一整套工艺指标和管理制度。1987年又制定出国内第一家金箔企业内部标准。1993年,以金陵金箔为主起草的金箔标准,升格为行业国家标准《金箔GB/T1731-93标准》,从此金箔有了国家级标准。2008年,现任金陵金箔公司总经理何其保,又受国家委托,代表金箔集团主持参与了金箔国家标准的修订工作。2008年6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金箔GB/T1734-2008标准》,明确注明起草单位是金陵金箔和国家首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要起草人就是金箔集团何其保等4人。

  与制定标准同步,金箔集团从上个世纪90年代起,全面推行ISO9000标准。1998年,中国方圆标志认证委员会正式批准达标。十多年来,金箔集团贯彻ISO9000标准全面升级,成为江宁地区少有的先进管理单位。

  四大战役使得金陵金箔得以重振雄风。1985年成为江苏省优质产品,1986年成为国家轻工部优质产品,1987年成为国家最高质量奖金质奖,这是南京市第一块国家金质奖,声名大振。在世界五大金箔制造中心中(日本的金沢市、意大利的米兰,德国的茨尔巴哈镇、泰国的曼谷和中国的南京)很快雄居首位,年产各种金箔达到4亿多张,年使用黄金1吨多。

  就这样,江宝全带领的江宁金箔人抓住“振兴千古金箔”取得卓越成就的大好势头,发扬“永无句号”的金箔精神,继续推进“创造、创优、创新”的“三创”工程,在金箔产业革命中,掀起了四股巨大“旋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战果,从而将南京金箔推向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时期。

  第一股“旋风”:“金字招牌”走向全国。1985年初,江宝全考察北京市场,路过北京“全聚德”烤鸭店门前,看到门口悬挂的“全聚德”金字招牌熠熠生辉,一查问就是用江宁金箔贴饰的。他猛然心动,原来“千古金箔”能制造这么高级的金碧辉煌的“金字招牌”,为什么我们厂生产的金箔卖给人家做牌匾,自己不能做呢?

  回到厂里,江宝全就安排金箔青年工人夏永华,到天津古建工程公司学习“金字招牌”制作技术。两个月下来,夏永华基本掌握了全套技术。江宝全跑到中央电视台、江苏省电视台、江宁县最高大楼腾江大厦,免费为他们制作金字招牌。为此,江宝全还应邀参加当年的央视春节晚会。

  那时的街面上,全是铁皮字、铜皮字、塑料字,谈不上高档,金箔厂用真金箔贴饰出来的“金字招牌”,远看金光灿灿,近看富丽堂皇,顿时引来了大量客户。江宝全乘机找来了4名爱好书画和游山玩水的职工,骑着三轮,拎着涂料桶,北到沈阳,南到广州,东南西北,见到围墙空着的就刷两组广告:“江宁金箔,名扬全国”,“金字招牌,豪华气派”!大量业务源源而来,江宝全专门成立了一个贴金工程公司,选派了十几名业务员,分布到全国东南西北中,推广宣传“金字招牌”。几年时间,金字招牌风靡全国,银行系统、大型商场、高楼大厦几乎都选用“金字招牌”。

  较高的知名度引来了国家的重视。香港永远盛开的紫荆花、澳门盛世莲花、国家送的贴金国礼,都是国务院指定金箔集团承制的。“金字招牌”的大量增加,又带动金陵金箔的生产量猛增,生产量越来越大,常年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那时,江宝全看了一篇“畅想”理论文章,领悟到万事都应畅想,大头针也可以有一万种用途。于是,他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策划了一个“蜜蜂计划”,招募了上百名厂长经理,三四百名工人通过20多天短训,在全国各大城市最多建立了80多个分支机构,专门发展“金字招牌”和贴金工程。江宝全说,全国有200个大中城市,700多个中小城市,每个城市做5万元生意就能做3500万业务,做10万元就翻番,做100万、1000万呢?连锁发展的思路使金箔产业成了一支庞大的行业。现在全国有数十万人员从事金箔行业的深加工,发源地全部来自金箔集团。

  第二股“旋风”:金箔画进入千家万户。南京地区金箔行业的迅猛发展,受到了海内外黄金工艺同行们的关注。1993年的一天,一位台湾客人找到江宝全,拿出一张卡片,称是金箔制作出来的金卡,可以大量开发赚钱。江宝全眼睛一亮,感到金箔产业又一股“旋风”来了。当场决定与台商合作成立一家独立运作的中外合资企业——南京金箔集团金艺金卡有限公司,专业生产金箔卡、金箔画等系列产品。经过策划,第一单就是毛主席诞辰100周年金箔卡。当这个国内从来没有见过的金箔画礼品,在各地新闻发布会上与客户见面的时候,成了当时社会上最时尚的礼品,十万张金卡被抢购一空,金卡公司的利润丰厚得令人咋舌。1平方厘米的金箔画被炒卖到几十元。

  金箔画的狂风很快刮向全国,市场的大量需要,带动了突飞猛进的产品开发速度。那几年,所有的伟人,所有的重大历史事件,所有的特别标志物,都被制成了金箔卡、金箔画;所有对金箔行业略懂一二的人,都改行投入到涉及金箔画、卡的深加工行业,一时间,金箔深加工产业呈现“百家齐放”的局面。

  经过不断地开发创新,原来只有金箔卡、画的市场,出现了金箔书。《毛主席诗词》、《孙子兵法》、《圣经》等精美绝伦的金箔书,成为很多人上好的礼品选择。后来又发展到卷轴画,什么名家名画都制作过。“清明上河图”、“八骏图”、“富贵梅花”制作最多、最长。再后来,产品千变万化,各种贴金工艺品琳琅满目、层出不穷。

  到现在,由金箔集团领头开发的贴金工艺品已发展到十大系列。1.贴金佛品系列:佛像及佛教用品系列(中小级);2.贴金家私系列:即中国与世界产的欧美风格系列家私产品,包括摆件;3.贴金大件系列:即巨型根雕贴金、不锈钢制品贴金、铜铸制品贴金以及其物料贴金制品;4.金箔画系列:即框画、挂画、卷轴画等各种平面、凸面、立体面制品;5.贴金工艺礼品系列:即各种店堂、客厅、柜台、挂件、摆件等工艺制品;6.玻璃、水晶、陶器、瓷器贴金制品系列:即各地出品的精制贴金、镶金、描金、绘金、裹金玻璃、水晶、陶器、瓷器礼品;7.微小型贴金礼品系列:即各种金属手、脚、头、胸戴件、挂件、别件;8.贴金化妆间用品系列:即各种精制的化妆间、洗手间用高级金箔化妆品、化妆盒、化妆台、化妆椅、镜、便器等;9.贴金食品系列:即各种金箔酒、金箔糖果、金箔咖啡、金箔茶、金箔糕点及金箔食品用具;10.贴金生肖系列:即各种原材料制成的贴金生肖十二属制品。

  随着国家对黄金市场的松绑与放开,人们在储存黄金饰品的同时,贴金工艺品和金箔卡、画也成了他们收藏的重要组成部分。昔日皇家独享的金箔,在金箔集团的倡导和开发下,逐步走进寻常百姓家。

  第三股“旋风”:一根金线掀起了中国烟草包装材料国产化的一场革命。上个世纪80年代初,卷烟行业也进入一个突飞猛进阶段。起先是云南玉溪卷烟厂,带头从西方引进世界最先进的卷烟生产线,一下子将中国几十年的卷烟生产工艺,提高到世界先进水平行列。紧接着,中国其他省市卷烟企业陆续从国外引进生产线,使中国卷烟生产线年年翻番,利税也进入中国第二大行业。

  那时候,国际上卷烟设备供应商一方面向中国输入先进生产工艺设备赚大钱,另一方面也严格控制着向中国输入的设备配件和包装材料,从中赚大钱。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卷烟包装材料除了十分落后,还十分奇缺,几乎全部靠进口,每年要花国家上千万美元进口香烟包装材料,而国内没有一家企业能生产适应于先进生产工艺的系列包装材料,严重阻碍了中国卷烟行业的发展步伐。

  面对这种状况,国家烟草专卖局专门成立一家直属的烟草物资公司,一方面负责从国外组织各种包装材料,另一方面承担推进卷烟包装材料国产化进程的任务。

  金箔集团的前身江宁县金箔锦线厂,由于厂名带箔字、线字,所以当时许多烟厂慕名找到金箔厂,问有无卷烟包装金拉线(即拆封线)和铝箔衬纸。这时的金箔厂已进入一个良好的发展期,南京地区另一家金箔厂的几名生产技术骨干张菘等6人跳槽到江宁金箔厂,并提出上卷烟包装材料。江宝全意识到这就是金箔厂发展的机遇。于是,他决定进军烟草包装材料行业。从1985年开始,江宁金箔厂瞄准了卷烟包装材料国产化的第一个产品——金拉线。他在国内成立了第一家金拉线厂。他们开发的金拉线包装材料,基本上靠的都是“自力更生”、“土法上马”。

  当时,江宝全带领厂里几个骨干,在一无技术、二无图纸、三无资金的情况下,仅仅靠一点听闻:金拉线生产设备与纺织厂的设备差不多,便匆忙动手干了起来。结果绕了很多弯路,吃了很多辛苦,费了一年时间,终于生产出第一批卷烟金拉线,送到上海、云南、安徽、南京等烟厂上机试用,竟然一炮打响,得到了烟厂的认可。没想到他们就此拉开了中国卷烟包装材料国产化的序幕,打响了中国卷烟包装材料国产化的第一枪。

  当时,国外金拉线进口一吨要12万元,江宁金箔厂国产金拉线只要一半价格,还有很高的利润。当时国内烟厂有180多家,年订货量达到了上千吨,根本无法满足市场需要。1987年国家烟草专卖局在西安召开全国烟草配套材料供货会议,江宁金拉线在会上被国家烟草局定为金拉线生产定点基地。过后,有100多家烟厂一把手先后到江宁金箔厂参观考察,使江宁金箔厂在全国烟草行业知名度大大提高。

  金拉线产品开发成功以后,江宝全尝到了甜头,一发而不可收。连续组织专业人员成功开发了铝箔衬纸、封签纸、水松纸、各种金卡、银卡纸、转移镀铝纸,成为国内产量最大、品种最多的生产卷烟包装材料的一家企业。20年来,金箔集团生产的卷烟包装材料产品越来越多,质量越来越好,数量越来越大。“一包中华烟,金箔集团有5个产品在上面”。全国36个最著名的名牌香烟,金箔集团为35个产品做配套。

  现在,在全国配套包装材料企业的积极努力下,中国的卷烟包装材料已全部做到了国产化。“回顾近30年中国卷烟包装材料的起步与发展历程,金箔厂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能有幸为中国烟草行业发展和壮大起过一定的添砖加瓦的作用,完全是改革开放给金箔厂带来的机遇。”江宝全感慨地说。

  第四股“旋风”:豪华装饰材料金墙纸、金瓷砖,为富裕的中国人民锦上添花。随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追求美、追求高档享受者越来越多。除此之外,中国各地高档酒店、别墅、会所、歌舞场所、豪华建筑,越来越多,各种高档豪华装饰材料需求量猛增。进入2000年以来,金箔集团开发出来的各种金墙纸、金瓷砖、金马赛克、金瓦,很快适应市场的需求,生产量不断扩大,将是金箔深加工产品又一次革命。

  金箔高档装饰材料长期以来在中国都是空白,国际上只有意大利、日本能生产,而国外的技术保密封锁相当厉害,金箔集团只有自力更生、自主开发,并且取得了重大突破与成功。

  目前,重新组建以品牌命名的南京金箔集团宝玉工艺品公司,生产的金墙纸从2002年着手开发,经过不断地技术调整和工艺完善,从2005年到2007年,平均年销售额达700万元。该产品在全国共有销售网点307家,北京、上海、西南、华南、浙闽、华中等片区以及外贸市场均有。2008年,金墙纸外贸销量已占总销售量的四分之一,主要出口美国、印度、中东和法国。产品已形成5大系列:工程系列、彩箔系列、做旧系列、印花、植绒系列,其中印花、植绒系列产品为宝玉公司2009年9月刚开发的新品,一上市即受到青睐。

  宝玉公司2000年开始开发的金瓷砖、金瓦系列,前两年主要出口韩国,并广泛使用在金银蒸拿房、桑拿等场所,年销售额达500多万。在国内主要通过装饰市场进行销售,被广泛用于装饰行业。同时,青海的藏传寺庙吊顶和海南三亚的三面佛观光走廊以及风景亭等,都采用了宝玉公司的金瓦。

  2004年,宝玉公司又开发出了金马赛克,有24K贴金系列、烧金箔系列、仿古做旧系列、仿金银箔系列等,主要用于高档酒店背景装饰,桑拿、夜总会等娱乐休闲场所的艺术拼图。目前,在国内建立销售网点88家,覆盖绝大多数省会城市。

  2009年,宝玉公司的墙纸生产情况较上半年有大幅度提高,8月份生产墙纸5800平方米,9月份生产6000平方米,并拟定于2010年开发新品“彩绘金墙纸”并完善“墙纸环保水性涂料工艺”。

  打造绚丽多彩的金箔文化,成为广泛流传的社会财富

  江宝全领导的金箔人,不仅为社会创造了二三十个物质产品,而且还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精神产品和文化产品。

  江宝全说,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实践;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头理论。为了让本厂职工更好地理解改革开放,他将党和国家改革开放方针政策与本单位情况相结合,创造出一系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土理论”,指导企业的改革实践。其中,“转移理论”引导职工更新观念,把精力集中到抓经济建设上来;“抢喜糖理论”帮助职工区别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界限;“鱼塘理论”鼓励员工正确认识竞争、参与竞争;“篮球场理论”指出市场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

  这些“土理论”很快被金箔人消化吸收,迅速实现观念的更新,投身于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江宝全提出的“富不富,在思路,思路决定出路”的观念,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等多所院校还聘请江宝全为兼职教授。

  1987年,江宝全提出办好一个企业要“三个一”(一个好厂长,一个好产品,一套好机制),产生广泛影响。20年来,江宝全出了好几本书如《鱼塘理论集》。去年年底,为了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江宝全又完成一部47万字的长篇巨著《上金山》,讲的就是南京金箔如何登上世界金箔制造之巅的故事。这本由孙家正题写书名、张抗抗作序、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的巨著,江苏省委宣传已批准立项,准备拍摄成30集电视连续剧。

  为打造金箔文化,江宝全付出了毕生心血。1984年刚上任时,他就深入故宫博物院,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查找金箔的起源与发展脉络,知道历史上金陵金箔的生产、质量等情况。接着他探访了中国与世界各地,包括古埃及、德国茨尔巴哈镇、日本金沢、泰国曼谷、法国凡尔赛宫、罗浮宫、意大利米兰等,知道世界金箔最早起源于古埃及,知道日本金箔是中国流传过去的,知道南京为什么是金箔故乡。

  近30年来,江宝全编写了20首关于金箔方面的歌;编排了几十个关于歌颂金箔人的舞蹈与节目,策划了十几场国际金箔研讨会与金箔艺术节;归纳出了金箔精神:“敢于开拓,勇于创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居安思危,永无句号”,始终激励金箔人奋勇向前。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花了30万元,在江宁东山购买了一条大道的冠名权,取名金箔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组织员工自己捐款,建造了一尊金箔人打箔形象的金箔雕塑,取名“金箔故乡纪念碑”,为金箔人树碑立传;1993年,又组建了世界唯一一座金箔艺术馆。如今,来到江宁区,走有金箔大道,观有金箔艺术馆,唱有金箔歌,喝有金箔酒,吃有金箔鸭,完全置身于金箔文化熏陶之中。

  党心、民心、良心记心中,国家任务、社会责任担肩上

  回顾30年的历程,江宝全说,金箔人锐意进取,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奇迹:将一个固定资产38万元、年产值175万元、内外债务却高达197万元的特困企业,发展成固定资产3.9亿元、工业年产值近10亿元、三产服务业销售额达40亿元、年创税上亿元的跨地区跨行业集团化企业。近20年来,金箔集团不要国家投入一分钱,却上缴给国家税费6亿元,还自己养活了6000人就业,开发的市场与产品,带动几十万人就业,连续10多年在江宁区属企业中上交利税排名第一,受到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和表彰。

  改革开放以来,金箔集团得到了持续的快速发展。1987年成立了江宁金箔锦线总厂,1992年成立了南京金箔集团。集团党组织也从支部发展到党委,党员从8名发展到600多名。如今的金箔集团,已是八龙腾空飞舞,多元发展空前:金龙金陵金箔长兴不衰,银龙金达烟材久负盛名,黄龙宝玉工艺让世界金光灿烂,青龙鑫元机电后来居上,绿龙金东海稳中求进,地龙房地产初显神威,火龙金宝市场独树一帜,天龙金蕾“三金”企业茁壮成长。

  吃水不忘挖井人。在享受改革开放成果的同时,金箔人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国家责任与社会责任。1992年,江宁县原小农场办不下去,政府决定将280多名员工与280多亩土地连人带地划拨给县属6个单位,金箔集团也分得了38亩地,带了30多个人。别的单位拿到地有的搞了宿舍,有的搞了房产。江宝全心想:盖了房产一卖了之,永远没有了,如果搞一个小商品市场,可以永远为当地老百姓服务。后来,金箔厂建盖的20000平方米大市场,取名金宝市场。1994年开业后,两年都兴不起来,社会上许多人讥笑说:“金宝,金宝,早关早好”。江宝全始终不动摇,他提出:“金宝金宝,越办越好”、“不上金宝,东山白跑”,并叫人到处刷大标语。如今,金宝市场成了江宁商界中一个闻名市场,江苏省十大文明市场,南京市重点市场之一。市场内有1000多个下岗职工在做生意,为他们脱贫致富提供了一个平台。

  随着江宁区经济大发展,人口越来越多,城市人口生活资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政府最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农副产品集散地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江宁菜价比南京贵”一度成为人们议论的焦点话题。历任县、区领导在人代会上,提出解决东山地区城市人口菜篮子问题,但都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江宝全主动站出来,在江宁区河定桥、城东、天印大道,接连办了3个大型农贸批发大市场。特别是天印山农贸大市场,占地100多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总投资除土地外,5000多万全部由金箔集团贷款自筹,在江宁区上坊众彩物流没建起来之前,天印山大农贸是南京最大的一个农副产品集散中心。有了这个农副产品批发基地,一下子大幅度降低了东山地区居民吃农副产品的费用。

  除了天印山大农贸外,东山地区的城东农贸市场、河定桥农贸市场都是金箔厂办的。金箔集团还创办了金宝食品城、金宝大排档、金宝装饰城、金宝商业街、金宝家具城等等,年销售额达40亿元,为繁荣江宁区三产服务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有人说,金箔集团当年手上有这么多地,如果建商品房,要发大财了。但江宝全却说,个人再发多少财有什么意思,让更多人脱贫致富才是一种成就。2006年,经国务院授权,中国黄金协会命名江宁区为“中国金箔城”;金陵金箔公司被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国家技术监督局已将金箔集团的金箔标准升格为国家标准,南京也已将金箔锻制技艺申报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正在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1990年,时任总理的李鹏亲临金箔集团视察后挥笔题词:“金箔之光,灿烂辉煌”;1993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荣毅仁视察金箔集团后欣然写下“金陵金箔,中华一绝”……这一切都表明,金箔集团是江宁本土经济的骄傲。在改革开放中成长壮大的金箔集团,必将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

  1997年,当龙潭花园金箔厂处境困难,面临生死存亡的时候,金箔人责无旁贷,托管了花园金箔厂,使花园金箔厂得到了正常发展。1998年,当乡镇企业江宁湖熟板鸭集团走投无路的时候,金箔人受地方政府嘱托,投入巨资,接管了板鸭厂,使江宁湖熟板鸭这个500年历史的名牌产品得以发展壮大。1999年,江宁地方最大的国营老厂新蕾化工公司破产倒闭,金箔人主动为政府排忧解难,先后投入6000多万元,使金蕾1361名员工得到了妥善安置,企业得到了彻底新生。去年,集团又贷款1.6亿元,下定决心拆除了中后庄,为江宁区政府解决河定桥地区脏乱差扫除了最大一个障碍。1996年4月,当江宁地方国有企业南京起重电机总厂每月以50万元速度亏损下滑的时候,金箔人勇于为政府挑重担,及时托管了电机厂,引入金箔机制,使电机厂得到了大发展,并于2006年正式改制成为金箔大家庭的一员……

  这么多年来,金箔集团还为当地的社会各界事业发展作出过许多积极的无偿奉献:连续10多年坚持不懈地为南大教师、学生发放奖学奖教金;连续10年为集团职工子女发放“金榜题名奖学金”;每年都花上百万元举办“金箔之春”与“金箔艺术节”;江宁地方老年大学、老年书画院、东山诗苑、老干部钓鱼协会、关心下一代协会、革命老区促进会等等,都长期得到金箔集团的无偿赞助。

  金箔人以“江宁兴旺,金箔有责”的高度责任感,不断地为地方的各项事业发展雪中送炭、添砖加瓦。

原文地址 :《人民网》http://ip.people.com.cn/GB/10205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