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孤儿江宝全简介
发布时间: 2016-01-05 点击量: 5351

公元一九四六年五月二十八日,江宝全出生在安徽省和县五显乡孙庄村一户渔民家庭。 

江宝全从小历经磨难。一九五六年,他十一虚岁时死了父亲,十五虚岁时遭受六0年安徽省大饿荒,他的母亲和两个妹妹先后被饿死。从此他便孤苦伶仃一人在生活道路上苦苦挣扎,尝尽了人间酸苦。

0年五月,解放前打渔漂泊到江苏江宁湖熟镇定居的叔叔将江宝全接到身边,使他的人生之路出现了重大转折。但是,由于他的叔叔有五个小孩,负担沉重,难以抚养江宝全读书,因此,一九六一年底,十六虚岁的江宝全小学毕业后便辍学在家,帮叔叔穿卡子(一种打渔用具俗语),做家务。

一九六二年元月份,当地政府部门对江宝全这个孤儿倍加关心,极力推荐他到供销社当学徒。供销社领导见他身材瘦小,便照顾留他在身边当通讯员,干了一年多“扫扫地、打打水,喊喊人,跑跑腿”的杂活。六三年到六四年十月,供销社领导见他个头长高一点,便将他安排当营业员,卖调料副食品。供销社三年多的生活,使江宝全得到了休养生息。这期间,他除了当学徒以外,还补学一些文化课。江宝全回忆这段历程时感到是最幸福美好的:领导好象都是他的父母,工作起来浑身都有劲。

六十年代初,中国兴起创办“五小”工业热(即:小化肥、小农机、小水泥、小缫丝、小水电。)一九六四年十月,江宁决定筹办小化肥厂,从各行各业抽调二百多名年青人做“工人老大哥”。时年十九虚岁的江宝全也被抽调到工业战线。在化肥厂,他在工厂最底层当过四年三班倒操作工;六八年厂里成立革委会时需要搞宣传的,因他“根正苗红”积极肯干,被选中到厂里政工组写标语,抄写黑板报。当时江宁县隶属镇江地区管辖,六八年专区成立“红镇江报”社时,需从各县抽调一批工农兵通讯员“占领上层建筑”,江宝全因从小爱好写写画画被选中借调到镇江报社干了近两年“土记者”。七0年七月因入党回厂便在政工科干了十多年的秘书、副科长、科长。八三年六月厂行政科科长无合适人选,江宝全主动请战,改任厂生活服务公司经理。化肥厂二十年的生活工作,江宝全历经了各种政治运动,包括“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使江宝全得到了较大的锻炼,逐步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一名企业管理干部。

一九八三年底,当地政府将江宝全从化肥厂调到当时资不抵债、濒临倒闭的金箔厂任党支部书记。这时候,适逢中国改革开放进入最好时期,江宝全如鱼得水,有机会施展自己才华,经过冲破重重阻力,江宝全竟奇迹般地将一个濒临倒闭的手工小作坊,创办成闻名遐迩的小型集团企业。江宝全从此名声雀起,成为南京地区改革开放时期的新闻人物。先后被评为省、市、县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南京大学等五所大学聘他为兼职教授。江宝全还先后创作了“转移理论”、“抢喜糖理论”、“鱼塘理论”、“篮球场理论”、“扑克牌理论”等五个关于改革开放的“土理论”,被人民日报等许多报刊杂志登载。江宝全的“土理论”专著《边干边吹集》在当地社会广泛流传。

江宝全一生是在极度反差是度过的。江宝全说过,他这一生呆过地狱,也上过天堂。他从一个孤儿成长为一名企业领导人;从一个小学毕业生到一名大学兼职教授;从一名普通工人成为一名企业高级管理者;从昔日穷困潦倒的乞丐到今日的千万富翁,他的坎坷人生,非凡经历,一直是许多人议论的对象,研究的话题。从江宝全身上,我们既能看到他“大难不死”的伤痕,也能看到他“必有后福”的荣光;既能看到“时势造英雄”的见证,也能看到“英雄造时势”的影子;既能看到他“创业者的艰难”,也能看到他“成功者的喜悦”。

年轻人和朋友们抽空翻阅一下这本册子吧!可能会从中得到许多启迪。